漫山遍野的山花令游客流连忘返。
白阳镇中庄村乔守恒家院内树木已发芽。
村民修剪家门口的百年柳树。
山花绽放的村庄生机盎然。
盛开的山花成为春天一道亮丽风景。
山川在鲜花装扮下更显绚丽多彩。
又是一年四月天,桃花、杏花借着春风开遍了山头。行走在彭阳县,一山一山的梯田层层环绕,在一树一树的山花装扮下,一幅山水画卷在大地上徐徐展开。
美景来之不易。几十年来,彭阳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,一届接着一届干,一张蓝图绘到底,森林覆盖率由1983年建县之初的3%提高到目前的36.8%,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90%以上,走出了一条植绿与增绿互促、保护与修复并重、山绿与民富双赢的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。
人间芳菲尽显山花之美
彭阳春天的美,是从一山一山盛开的桃花开始的。在金鸡坪梯田公园,山花粉白相宜,浓淡益彰,背靠大地,粉面向阳,开遍最美旱作梯田。微风拂过,屋上柳莺鸣,村边山花染。摇曳生姿,又将绽放的张扬、热烈内敛于游客身后。
“2017年,我跟着俱乐部第一次来彭阳县参加山花节的自行车比赛,那时还没什么印象。”游客聂晓燕说。这几年,刷遍朋友圈的彭阳山花视频让她心动不已,今年和闺蜜来彭阳看山花。
满眼整齐的梯田铺满山川,层叠错落有致,与鲜花相互映衬。“这是我第二次到彭阳,感觉变化很大,路变宽了,城市整洁了,山上的树和草长高了,山花比以前更多更盛。”眼前呈现出的生态之美,让聂晓燕赞叹不已。
彭阳,在时间见证中,悄然换了模样。
从2007年第一届山花节起,彭阳县以春日赏花踏春为契机,邀请各方游客共同见证彭阳的变化。尤其是近年来,彭阳县改变传统旅游方式,多领域融合撬动经济发展,不断创新活动形式,丰富活动内容,逐渐形成彭阳山花节这一文旅品牌。
山花节全方位、立体式展示了彭阳县的旅游资源和风土文化,促进了旅游与文化、体育、乡村振兴深度融合,顺应了文旅消费重休闲、重体验、重文化等转变趋势,成为享誉全国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。
今年是彭阳县建县40周年,第十九届宁夏六盘山山花节暨第十一届“梯田花海·醉美彭阳”文化旅游节在彭阳县茹河瀑布开幕。“中国最美旱作梯田”在飘雪的天气里,披上一层白纱,为山花的根系保存水分和温度。雪落花开,让游客在赏花之余意外收获了雪和花交融的绝美意境。
一年一度的山花节,吸引年均63.3万人次的游客量,年均实现社会综合收入2.8亿多元。2022年,彭阳县接待游客90万人次,实现社会综合收入4亿元。
花开一座城,城是一朵花。彭阳县以大地为纸、山花为墨、绿植为笔、传承为砚,绘就和美乡村图景。在春赏山花烂漫、夏享醉美清凉、秋观层林尽染、冬览梯田铺雪中,有看得见的恬淡,也有遇得见的乡愁。
铁锹为器造就生态之美
4月的彭阳,盛开的是花,绽放的是精神。
“从我家后边的山头到金鸡坪,彭阳县每一个乡镇都有我和造林队友一起种的树,现在都长高了。早些年植树造林用铁锹挖坑,栽植的树有桃树、杏树,算下来超过十几万亩。”白阳镇玉洼村造林队员贾世坤说。
“只有掌握种树技术,才能种活树。”74岁的贾世坤回顾20年种树生涯,感慨颇深:“刚开始砂石胶泥挖不下去,就用铁镐一点点刨,再硬的土也要挖。”
起初,贾世坤和大多数造林员一样,以为挖个坑,树苗子栽进去就能活,然而树木的成活率并不像他们期望的那么高。于是,贾世坤找到了造林队长杨凤鹏,说出了困惑。
杨凤鹏是彭阳县自然资源局高级林业工程师,深知植树造林是个季节性很强的技术活,必须监管到位,才能保证成活率。
“按照整地、挖坑、尺寸绝不能少的原则,让队员、组长、队长严格把关,确保每一个树坑都是合格的。”杨凤鹏向造林队员耐心解释。除了严格监管、技术推广,合理用水也很重要。墒情尚可的土地,1吨水浇11棵至12棵树,干旱的土地浇7棵至8棵树,以此提高树木成活率。
经过多年实践,造林队员们成功摸索出“88542”隔坡反坡水平沟抗旱集雨造林技术,每个坑都要挖得上下齐帮齐底,尺寸一分不差,通过整地后形成一个80厘米深的活土层,保证树木栽植后根系能够伸展,可截流地表径流并快速生长,从而起到抗旱保墒的作用。
造林队还总结出“穴状柽柳栽植法”,填补了公路护坡造林的空白。杨凤鹏带着造林队,在几乎垂直的公路护坡上,用洛阳铲垂直于坡面打眼进行栽植,确保栽树成活率近乎100%。此外,阔叶树夏季带土、遮阴栽植技术,在30摄氏度高温下,成活率也能达到95%以上。
“以前造林条件很艰苦,胶泥伴着沙石土,曾经荒凉不见草,而今到处长满了树。”几十年的经验,成就了一批当地的植树“土专家”,贾世坤就是其中之一。“栽树挖坑的时候,一铁锹挖下去,肉眼可见的平整,都不用水平仪测了。”说起造林的故事,贾世坤满眼是光。
1983年,彭阳县建县。40年来,当地干部群众一届接着一届干、一代接着一代干,先后有3人献出生命,11人身负重伤。正因为有这么一群无怨无悔、默默无闻的造林人,才有现在绿色浸染每一道梁峁沟岔的美景,才有了这熏得游人醉的烂漫山花。
如今,彭阳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6.8%,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、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、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、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、全国绿化模范县、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。
乡村新貌彰显家园之美
环境就是民生,青山就是美丽,蓝天也是幸福。生态环境的改善,让群众的生活面貌跃上新台阶。
“借着新农村建设,住了三辈人的土窑洞,经过一年的改造,变成了现在的院落。”走进白阳镇中庄村乔守恒家的庭院,依山而建的三间砖窑映入眼帘,银灰色砖院经过砖雕装饰,尽显庄重大气。院子里栽植的海棠、玉兰、碧桃等树木与牡丹、芍药、月季等花卉相映成趣。
“以前都是土山包,走着黄土路,住着土窑洞,一出家门满眼都是黄土,门口百年老柳树,是当时唯一的绿色。现在,满眼全是花草树木,裸露的土反倒成了稀罕物。”乔守恒翻新院子后,留下了门前的古柳树。在他悉心呵护下,柳树年年发新枝。“不仅环境变好了,生活也越来越好,闲暇就和大家一起喝茶聊天,帮着村里搞搞绿化。”乔守恒言语间是对时下惬意生活的享受。
“孩子在银川,经常接我过去,但我还是喜欢待在老家。”乔守恒对三间窑洞精装后,又建了一座“上房”,室内布局与楼房并无二致,三室两厅一卫,透过茶室玻璃窗,可一览风吹绿植的美景。
“现在山绿了、水清了、环境好了,越来越喜欢在农村生活了。”从“美丽庭院”到“十星级文明户”,乔守恒家院子除了春季满眼绿,还有夏季的姹紫嫣红。类似乔守恒家的院子在中庄村比比皆是。
这几年,借助生态环境改善机遇,中庄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,完善基础设施、硬化村组道路、安装路灯,把村庄打造成美丽乡村“样板间”。
彭阳县每个村都是景点,每一处都是一幅山水田林湖草相结合的美丽画卷。“随着来彭阳看山花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,我们更要做好‘生态+’文章,把家园建设得更美。”彭阳县自然资源局局长王克祥说。
文旅融合书写发展之美
“昔日彭阳使人忧,去了无心留,山是和尚头,有沟没水流,十年九旱让人愁,雨水贵如油,每年到春头,风吹黄土游,狂风暴雨到来后,洪水猛如牛。”这是早期流传在当地的一段描写当时生态环境的顺口溜。
春季鲜花盛开,夏季群岭叠翠,秋季瓜果飘香,冬季水墨浸染。经过几十年改山治水、植树造林,如今的彭阳披上绿装,山川变了模样,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初步显现。
“妈妈,给我和花拍张合照。”5岁的小缘站在桃树下,让妈妈袁涛拍照。“小时候没有见到过这么美的桃花、杏花,这边的山和我们那边山形不一样,很大气,是两种不同的感觉。”慕名前来看山花的袁涛是四川人,第一次到彭阳赏花被壮观景象所震撼。
优良的生态环境,成为彭阳县发展最厚重的底色。彭阳县全县域推进文旅产业,打造“春看山桃花、山杏花,夏看百合花、杭白菊花,秋看桃树红叶、杏树红叶,冬看梯田素描画卷”旅游品牌,实现一年三季有花、四季有景。
“为了创新游客生态文旅游新体验,将开展2023年‘彭阳建县四十周年’主题美术创作展活动,邀请全国著名画院画家、美协主席、高校教授、知名艺术家等集体与个人创作。内容包括人文历史、自然风光、红色文化,展现彭阳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及社会发展,展现新时代美丽彭阳的新景象。”彭阳县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甄长青说。
近年来,彭阳县持续做“生态+”文章,坚持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相统一,积极探索生态振兴新路径,先后开发茹河湿地公园生态长廊、金鸡坪梯田公园等3A级旅游景点,“彭阳红梅杏”“朝那鸡”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生态红利惠及千家万户,提高广大群众保护生态观念,有效激发群众增收致富动力,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,打造更多金山银山。
潮平岸阔催人进,风劲扬帆正当时。彭阳县将以“生态经济强县、生态文化大县、生态人居名县、生态文旅特色县”的战略部署,不断接续奋斗,让彭阳的天更蓝、山更绿、水更清,人民生活更幸福。(见习记者 杨玉瑛 姬 禹 李昊斌 文/图)